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七种雀鳝鱼图片大全(丰富多彩雀鳝鱼品种一览)

修改时间:2023-12-24 15:26:18

七种雀鳝鱼图片大全

雀鳝鱼是一类富有营养的食材,有多种品种,以下是七种雀鳝鱼的介绍:1. 亮目雀鳝: 身体细长,外观闪亮,被誉为雀鳝中的明星品种。2. 金鳞雀鳝: 鱼身覆盖着金黄色的鳞片,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口感鲜嫩。3. 银鳞雀鳝: 外表银灿灿的,肉质细腻,是许多餐桌上的美味之选。4. 彩虹雀鳝: 具有多彩的斑纹,形成美丽的图案,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视觉上也很有吸引力。5. 青鳞雀鳝: 鱼鳞呈现深绿色,富有特色,食用时口感鲜嫩,深受喜爱。6. 红尾雀鳝: 尾部呈现鲜艳的红色,为整体造型增色不少,是烹饪中的亮点。7. 黑珍珠雀鳝: 外表呈现深黑色,肉质鲜美,常用于高档料理的制作。这些雀鳝鱼在烹饪中都有独特的特点,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选择。

鳄雀鳝的危害,不只针对水生物,想不到的是,银环蛇也不放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鳄雀鳝逐渐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一开始的时候,只知道是外来生物,看着很凶猛。但不知道它的危害,因此有些人会将其放生!这样做,殊不知不是好心,只会招致更大的危害!

水边

这种鱼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相对古老的鱼种。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逐步在我国出现。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会说,难道因为它体型大,外貌比较凶就说它有危害?如果你这样说,可能是对它不了解。

接下来,简单跟大家说一说,这种鱼往往以水中生物为食,一般的鱼类根本近不了它的身,在水中没有天敌,说它的霸主一点也不夸张!“没人敢惹,时不时地把其它物种当做食物”,想一想都可怕。

鳄雀鳝

而且其生存能力比较强,繁殖能力也比较强。这样的物种,在水中危害相当的大,可恨的是还没有天敌。不夸张地说,所到之处就会变成“死水”。当然了,当今网络比较发达,人们看到的东西也多了,有关它的内容也多了!

知道它的危害,所以人人喊打!因为晓得它的厉害,所以只要有它的身影,现在都不惜代价要消灭掉!比如说,之前汝州为了抓捕,这类鱼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大量的人力,抽干水也要消灭它!足以说明,它的“分量”!

鳄雀鳝

更甚至于,在人工湖也能看到它,好在有人用东西直接钓起来,也有人用铁锹,直接给干翻了。不管怎样的方式吧,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它的危害了!所以,平时大家要注意,发现类似的鱼种,及早联系有关部门!

这种鱼,可怕之处,比你想象的要更可怕。是不是听完我上边说的,认为它的危害,就是对水生物!起初我也这样想,但是等我看到这则消息,再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为啥呢,因为陆地的生物它也不放过!

鳄雀鳝把银环蛇吃掉

这种生物,还不是那么好惹的!它就是毒性很强的银环蛇,我们在户外钓鱼的时候,难免会看到它,所以钓友看到都会躲远远的!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更是得携带驱蛇的东西。如果被咬,后果很严重!

但,这种蛇在鳄雀鳝的眼中,简直就是“小弟弟”。为啥,因为不把银环蛇放眼中,三下五除二的就能吃掉!这不,有位钓友抓了一条鳄雀鳝,回去开膛破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清理内部的时候把自己吓了一跳。

从鱼肚子里面清理出来的银环蛇

起初以为是这鱼消化不良,但是等自己回过神来仔细一看,好家伙!肚子里面居然有条蛇,还不是普通的菜花蛇,而是毒性很强的银环蛇。让人谈蛇色变的银环蛇,居然成为了鳄雀鳝的盘中餐,想一想都可怕!

抓捕银环蛇

所以说,只要被鳄雀鳝发现的物种,就没有它不吃的。虽然银环蛇,在体型上没有啥优势,但是其毒性完全可以秒杀,但这仅仅是理论上。不管怎么说,钓友们见到这种物种就要想办法打捞起来,尽早地消灭!

雀鳝在珠江、黄河均被捕获,后代易成活,人为放生埋下“隐患”?

在2004年,有市民在浙江温州的秀山公园中意外发现了一条长85公分、重6公斤的“怪鱼”。这条鱼体型呈圆筒状,胸围有30公分,吻部长15公分,长满尖牙利齿,形似鳄鱼,长相狰狞。

据当地市民反映,这种鱼体表的鳞片非常坚硬,背鳍靠近尾部,尾鳍较小,该公园的管理人员也表示从未见过这种鱼。被发现时,这条大鱼正在捕食池塘中的其他观赏鱼,性情凶猛。专家们经过鉴定,将“怪鱼”定种为短吻雀鳝,此鱼原产于墨西哥湾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沿岸,是不折不扣的外来物种。

雀鳝是一种怎样的鱼?为什么会进入中国?

雀鳝属于雀鳝科雀鳝属,是北美洲各大淡水湖中的水中霸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成年的雀鳝在自然水域中没有天敌,体长大多为1~2米,有些个体甚至能长到3米,是世界上体型最大、掠食最凶猛的大型淡水鱼之一。

在国内,雀鳝也被称为“花鳄”,是臭名昭著的“毒鱼”(卵子有毒),会跳出水面捕食其他鱼类。雀鳝虽然性情凶猛,但幼鱼的观赏价值却很高,体表的菱形鱼鳞征服了不少水族爱好者。于是在1990年,雀鳝作为观赏鱼类从美国引到了中国,这也为后来的逃逸、放生埋下了隐患。

除了用作观赏鱼,雀鳝被引入国内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用于水产养殖。

在2005~2007年,中国水产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长江下游流域展开了一次外来物种调查,专门针对水产养殖领域。这次调查共发现了45种外来的水产养殖品种,包括33种鱼类、4种贝类、7种甲壳类以及1种两栖类,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美洲。

北美捕获的巨型雀鳝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长江下游先后引入了尼罗罗非鱼、革胡子鲶、斑点叉尾鮰、淡水白鲳、雀鳝等外来物种,这些外来物种确实提高了经济效益,但也有一部分种类在新的栖息地爆发性繁殖,甚至失去控制变成了入侵物种。

众所周知,长江下游是中国湖泊数量最多的地方,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在这里养殖的养殖的雀鳝很容易逃窜到自然水域中,危害本土的原生鱼类,一旦通过自然繁殖扩张了种群,后果不堪设想。

美洲雀鳝

雀鳝在国内多地被捕获,有泛滥的风险吗?

长江流域有不少关于雀鳝的捕获案例,大概率是因为弃养而放生的。比如在2012年,重庆万州江段的一位渔民就在长江中捕获了一条雀鳝,受到了当地渔业部门的高度重视;还有钓友在南京的护城河中钓获过雀鳝,体长50公分,仅2斤多重,是一条幼龄雀鳝。

另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段也曾有人发现过雀鳝的踪影,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很大轰动。不过也有人指出,北方地区水温较低,冬季河面结冰期长,而雀鳝则适宜生活在20~30℃的温暖水域中,因此在北方泛滥的可能性不高。

市民发现的雀鳝幼鱼

从生态适应性来看,气候温和的南方更容易受到鳄雀鳝的威胁,其中广东省是重点的防控区域。截止到2014年,广东至少有21个市区都发现了雀鳝的野生种群,这其中就包括广州、顺德、佛山、深圳、清远等地。广东省境内的珠江流域同时还是罗非鱼、食蚊鱼、革胡子鲶泛滥的“重灾区”,堪称国内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前沿地带”。

那么问题来了,鳄雀鳝在国内多地被发现,将来有可能会泛滥成灾吗?

客观来看,很多地区发现的雀鳝数量都很少,一般都是1~2条,野生群体并不多,难以达到自然繁殖的要求。但是在广东部分地区,野生的雀鳝种群不在少数,放生的数量多了也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至于雀鳝是否已经在珠江流域自然繁殖,目前还不能下定论,需要展开一次专项的物种调查。

美国一游钓爱好者钓获雀鳝后将其放生

对雀鳝的管理不能掉以轻心,野外泛滥的风险依然存在。更何况,早在2004年广东省就有研究机构进行了雀鳝的人工育苗试验。这次试验进行了60天,一次性收获了上万尾鱼苗。在培育到40天时,鱼苗体长达到了13~15公分,成活率高达89%~92%;培育到第60天时,鱼苗长到16~18公分,成活率为86%

经过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国内的雀鳝育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这一技术会大大增加雀鳝后代群体的补充数量。无论是培育用于繁殖的亲鱼,还是培育鱼苗以供应国内的观赏鱼市场,养殖端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雀鳝的危害,不容小觑

雀鳝在和本土鱼类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首先,雀鳝所处的营养级很高,会通过捕食作用消耗大量的本土鱼。有研究表明,雀鳝的生长速度很快,是其他淡水鱼的6倍,成年个体体型巨大,具有压倒性优势。

其次,雀鳝的适应能力强悍。雀鳝能够忍耐低氧,在溶氧不足时能利用鱼鳔进行辅助呼吸,甚至还能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氧气(占比最高可达53%)。另外,雀鳝对盐度的适应性也非常强,能够在半咸水、咸水中存活,“咸淡水通吃”,生态幅宽。

还有一点,雀鳝的建群能力强,产生的卵子对脊椎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具有毒性。一般而言,雄雀鳝3~4年达到性成熟,雌鱼则需要6年时间发育成熟。每年的2~6月是雀鳝的繁殖期,单条雌鱼的繁殖量在2~4万枚不等,卵粒大,平均可达3毫米。

值得注意的是,雀鳝的种群扩张策略为K-对策,后代的成活率高,很容易在自然水域中建群。在幼鱼时期,雀鳝的每天的摄食量能够达到体重的8%~15%,24小时内即可完全消化,对土著鱼类的威胁显而易见。随着幼鱼体型不断增大,这种威胁也会越来越高。

从上面这些生物学特征来看,雀鳝的入侵风险很大,称之为“生态杀手”也不为过。从国内报道的案例来看,我国的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黄河流域均已捕获到雀鳝,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总结

雀鳝是一种凶猛的外来肉食性鱼类,在全国多地的自然水系均有发现,长江以南地区的泛滥风险最高,广东地区的内陆水域尤其值得注意。

雀鳝不仅会吞食本土鱼类的鱼苗,过度繁殖后还会破坏食物链,搅乱整个生态系统。作为普通居民,如果在野外发现了雀鳝,应该通过物理捕杀、化学捕杀等措施来清除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减少生态威胁。而对于盲目放生的现象,也应该加强管理教育,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关于雀鳝的危害及防控,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外来物种##雀鳝##保护生态#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24 知之善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2023108760号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