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蛏子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蛏子生态探秘:野生与养殖的独特品质)

修改时间:2024-01-08 23:54:20

蛏子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

蛏子既可以是养殖的,也可以是野生的。养殖的蛏子通常是在人工设施中养殖的,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些养殖蛏子经过精心管理,以确保它们的品质和安全性。养殖蛏子往往受到监管和检验,以确保它们的质量符合卫生和食品安全标准。另一方面,野生蛏子是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和捕捞的。这些蛏子通常栖息在海滩或沿海地区,人们可以采集它们作为食材。野生蛏子的品质和供应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可能在不同季节和地点有所变化。无论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蛏子,都是一种受欢迎的食材,常用于各种海鲜菜肴中。

你分得清楚蛤蜊、蛏子、蚶子、牡蛎吗?涨知识了

1. 花蛤(gé)

花蛤属帘蛤科,又名菲律宾帘蛤或菲律宾蛤仔,南方俗称花蛤。

特征:椭扇型壳,外面自然生长出的漂亮花纹,每个蛤都不一样。

花蛤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区、韩国和日本,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2. 油蛤(芒果螺)

花蛤有一个兄弟,叫油蛤。壳更修长,壳质更光滑,泛着一层油光,所以叫“油”蛤。

3.文蛤

家常贝类,壳厚,与花蛤相比更偏三角形。

4.蛏(chēng)子

蛏子,学名缢蛏,属软体动物,是双壳纲帘蛤目贝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之中,为常见的海鲜食材。

蛏子其实是比较好认的,长条形壳,两条腿伸出来。

怎么吃呢?和花蛤差不多,清蒸,爆炒,辣炒。肉质肥嫩清甜,自家做一般加料酒清蒸,可葱油炒,可椒盐。

一般来说,蛏子肉外圈有一条黑色的带子,家里的说法是脏东西,要摘掉。

5. 竹蛏,学名缢蛏

又名蛏子王,为海产双壳软体动物,体呈延长形,两壳合抱后呈竹筒状,故得竹蛏之名。

竹蛏分两种,大竹蛏(Solen grandis)和长竹蛏(Solen gouldi)。顾名思义,大竹蛏大,长竹蛏长。

竹蛏是蛏子的同时空同位体

区别:

蛏子土黄色,扁长方形,外壳粗糙,厚重;

竹蛏基本成圆杆型,细长,壳薄,光滑。

这壳有多薄呢?据说竹蛏得吸着吃不能掰着吃。不开口的竹蛏确实一掰就BOOM。

今年吃到了开口的竹蛏,可以自信取肉无压力。酱油水做法。不过。。感觉JUST SOSO。

6.蚬(xiǎn ),一般叫它蚬子

蚬在大吃省是淡水贝壳,分生长环境,沙里长的叫黄沙蚬,贝壳黄色,淤泥里生长的叫泥蚬,黑不溜湫的,体积差不多,泥蚬稍大,沙蚬好吃。

蚬子有黑壳黄壳之分,黄壳,壳内显紫色者,诶妈,帝王色,上品!

壳厚而坚硬,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有同心圆的轮脉,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铰合部有3枚主齿,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前、后侧齿各2枚,侧齿上端呈锯齿状。足大,呈舌状。雌雄异体或同体。

怎么吃?凉拌、爆炒、煮汤都可,说到吃蚬,据说还是潮汕人到了极致。

或炒或汤或煎或腌,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令人叹为观止。脱壳的蚬肉或拌以葱丝炒之,或加入茨粉煎成蚬烙,皆成佳肴。

有一种烹调方法,俗称“含蚬”的,其制法是将河蚬洗净置入锅中,待蚬壳开启,烫以开水,有顷,将热水滤去,如此反复两三次。蚬肉既熟,却不过分缩水,饱满如初。最后再将河蚬倒入由葱珠油、鱼露、味精、盐等调味品配合而成的溶液中浸渍,便大功告成。食之,其味甜美,令人胃口大开。春风十里,不如蚬。

7.蚶,泥蚶(Anadara granosa)

1)血蚶

特征:如图,多条肋的圆鼓鼓的扇形壳。有多鼓呢?举起来从侧面看,两个小屁股攒成一个爱心形状。

掰开以后,壳的内侧有“齿”,血滋呼啦的。

PS:血蚶白,毛蚶黑。

清水一烫,壳还没长开就可以,冷盘、下酒用,吃个“鲜”味儿。

2)毛蚶(Anadara subcrenata)

像这样黑不溜秋一溜腿毛,壳略显肾型,叫毛蚶。食用方法同血蚶,据说也是轻轻一烫就能食用。

8. 牡蛎 (生蚝)

因为长得像【哔——】被认为能增强【哔——】能力的食物。

被生吃的时候叫"生"蚝,因为太有名,所以烤着吃也叫烤生蚝。

和带子、扇贝被称为烧烤三杰,最常的考法就是蒜蓉粉丝烤。电白最有特色的做法便是蚝炸,绝无仅有的美味!

9. 扇贝(圆贝)

扇贝,属于双壳类软体动物,双壳纲牡蛎目,附着在浅海岩石或沙质海底生活。扇贝品种多,约有400余种,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之一。

如你所见,是个顶结实的肉柱子,作用是防止和你一样好吃的掠食者把他们羞怯的小壳壳轻松掰开。

虽然扇贝品种很多,但是在吃货眼里一般只有三种,分别是蒜蓉粉丝蒸、蒜蓉粉丝烤和炭烧。这些都是最美味的吃法,简直就是大海的味道。

吃扇贝的时候,经常在壳上有一块圆柱的肉抠不下来。

那是扇贝的闭壳肌,干制之后就是著名的珧柱,八珍之一,俗称干贝。

10. 带子,学名江珧。

烧烤三杰之一,壳略呈三角形,表面苍黑色。吃法和其他双杰一样,蒜蓉粉丝烤!

某些地方扇贝也叫带子,此时产生两个类:长带子与圆带子。

11. 淡菜/海虹/贻贝

说到贻贝,作为一种贝中的MT贝,它们可以固着在礁石上生活,靠的是一个结构抵抗水流的爆炸输出——足丝!

活的足丝基本长这样:

下厨的时候一定要抠掉!抠掉!抠掉!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生物与非生物的分割线-------------------

11. 海瓜子

海瓜子明显是对一种海产品的俗称,因为长的像瓜子。

据我的不完全经验,海瓜子可以总结为两种东东:

一种是酱样——

另一种是酱样

12. 贝壳

首先,不难发现“贝壳”是乱入的,因为它不是一种生物。

我们所理解的狭义上的“贝壳”实际上是软体动物分泌的保护身体的钙化物,大概有两种存在形式:双壳类表现为“壳”,腹足类表现为“螺”,当然它们各自也有多种形态,其实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去他ma的不就是石灰石吗?)

梳理一下食后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消失30多年的野生缢蛏回来了

在天津渤海自然海域“消失”了30多年的缢蛏,如今又回来了!

缢蛏是一种喜欢生活在低盐度环境中的海洋底栖贝类,俗名蛏子,大多繁衍生息在入海河口滩涂。30多年前,这种贝类曾在天津渤海自然海域大量存在。可随着渤海海域水质状况的恶化,缢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难觅踪影。

“缢蛏是典型的环境代表性海洋底栖贝类,怕污染,它的出现,说明入海河流污染物得到了有效控制。”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海洋渔业资源专业副教授李永仁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2010年开始他每年都做入海河口区滩涂调查,在2018年的一次调查中,他意外找到了已经消失数十载的野生缢蛏,这让他十分欣喜。“除了数量增加外,通过这几年连续观察,发现缢蛏的种群有从河口向内河延伸的趋势。”李永仁介绍,缢蛏种群如今已经在子牙新河、独流减河等入海河口站稳了脚跟。

入海河流水质的持续改善让消失已久的缢蛏重返天津,这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本市12条入海河流全部为劣V类水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直指症结,指出“天津市河道生态流量严重不足,活水少、污水多”“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不折不扣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打好碧水保卫战、实现入海河流消劣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五年来持续压茬推进,先后发布实施碧水保卫战、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染治理“1+3”作战计划,深化“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大措施,累计完成工程项目6700余个。经过不懈努力,本市12条入海河流水质从2017年的全部为劣,到2020年全部消劣,再到2021年,已总体达到Ⅳ类水体标准,全市水环境质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2021年,天津海河(河北区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

“本市把‘控源’‘治污’降低污染负荷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协同推进工业、城镇、农业农村‘三水共治’。”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在控源、治污的基础上,本市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系统实施水生态修复扩容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容量。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制定实施全市湿地“1+4”规划,大力推进生态移民、退耕还湿、水系联通等重点工程,对875平方公里湿地进行升级保护,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营造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场景。

据市生态环境局介绍,本市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创新,采取“法治、科技、考核”组合拳,实现长效治污。针对各区每月开展水环境生态补偿,重点街镇定期进行考核排名,对问题突出的区、街镇,进行通报、督办、约谈,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下一步,本市强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个统筹,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实实在在的治污成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

作者:雷风雨

来源: 今晚报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24 知之善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2023108760号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